安化縣素有“茶鄉”之稱,產茶制茶歷史悠久,1939年,安化誕生了中國第一片黑磚茶,由此成為中國黑茶的搖籃。2010年,安化黑茶帶著七世馨香走進上海世博會,榮登中國十大名茶寶座,憑借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醇和爽滑的口感征服了世人。
?
為使黑茶走向市場,省市縣各級領導嘔心瀝血,不遺余力對外宣傳推介,使沉寂千年的安化黑茶煥發出勃勃生機。2011年9月,中機國際古建園林所受安化縣政府委托,在縣城東大門黃沙坪鎮設計一座黑茶博物館,歷時兩年的設計工作也由此開始。
?
? 一、風格定位
根據安化縣志及其它相關文獻記載,安化縣黃沙坪鎮是一個有近500年茶埠歷史的古鎮,清代鼎盛時期這里幾乎匯集了全國所有大茶號的分支茶莊52家,其中“聚心順”、“晉安茶行”、“天順長”、“樂天居”、“得江山助”、“天來香”、“裕通永”、“永泰福”等都是當年享譽全國的茶業商賈,“茶市斯為盛,兩岸人煙稠”即是清代黃沙坪資江兩岸茶市繁榮的真實寫照。時至今日,這里仍然有清代民居60多處,茶坊兩處,錢莊一處,它們是數百年茶市的見證者、守護者,承載著那份遠去的榮耀。在清代遺韻尚存的古鎮新建一座黑茶博物館,用清代地域建筑風格進行設計創作,這無疑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
二、視覺環境設計
在初始方案設計中建筑采用了集中式布局,其特點是很容易滿足博物館使用功能要求,便于安保管理也利于消防流線組織。等到施工圖接近完成之時,原定建設用地出現了一些意外插曲,緊急情況下只能重新征地并修改設計,這就是現在黑茶博物館組合式布局的由來,新用地東西長、南北短,與傳統建筑用地條件要求大相徑庭,設計中為了確保懷桃公路和沿江景觀道一高一低兩條視覺通廊都能獲得良好的景觀視覺效果,建筑物采用坐西朝東布置,整體造型強調東低西高、南低北高的視覺修正手法,公路一線的視覺焦點是高出公路25.5米的博物館主樓,而沿江景觀道一線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主樓的身影,目光隨著視線的向前移動最終被優雅的四合院馬頭墻吸引。這是建筑設計在尊重自然生態的同時充分應用視覺設計,將不利因素轉變為有利條件,使兩條不同高度的動態視線都能獲得完美視覺效果的成功嘗試。
?
? ?
? ?三、地域特色
?
傳統建筑設計中的地域特色表現,是延續文化原真,喚醒民眾記憶,達成形象認知的重要手段。湖南傳統建筑歷史上受贛系影響較大,徽、粵次之,純粹的本土營造再次之。
?
從宏觀的視角來看,湖南的所謂官式建筑做法被民間廣泛流行的穿斗結構體系所覆蓋,純正的抬梁結構建筑在目前可知的湖南傳統建筑中極其罕見。由于缺乏抬梁式作為基本構造條件,承載式斗栱在湖南傳統建筑中的應用范圍很小,非承載式網形斗栱(如意斗栱)的應用卻相當普遍,這是湖南傳統大式建筑出檐短的原因之一。然而,在湖南古代工匠們無所畏懼的探索精神和標新立異的浪漫情懷驅使下,傳統建筑的發戧舉升高度和山墻造型形式均有突破性的呈現,至明清兩代衍生出了超越前人的超高翼角和造型夸張的雙拱形山墻。
?
盡管當今傳統建筑研究中仍無法驗證這些創舉的科學性及實用性,但歷經數百年的繁衍,這種形象特征早已被社會受眾所接受、推崇。在中國黑茶博物館設計中設計團隊特別注重地域特色的導入和詮釋,從湖南全域傳統建筑到安化本土建筑遺存的調查、提煉、應用。其適用范圍涉及到樓閣部分之:構架體系,廊軒形式,門窗樣式、紋飾,木雕雀替,月梁,翼角舉升高度,起翹弧度,脊飾,吻獸造型,柱礎,欄桿等。四合院部分之:門當、戶對(門簪、鼓石),掛落,馬頭墻屏組樣式,灰塑翹角的本土活化再生等等。使博物館的外觀、內質都具有一定的湖南地域建筑文化精神。
?
? ?四、影響深遠
2015年10月,安化中國黑茶博物館正式落成對外開放,其建設規模雖小,但在中國茶業界的影響卻是空前的,建成至今日平均游客逾2000人次,年平均游客超60萬人次。被業界譽為中國黑茶獨一無二的博物館,安化縣也因此獲得“黑茶之鄉”“中國生態產茶第一縣”“黑茶產量第一縣”“科技創新第一縣、茶葉稅收第一縣”等榮譽稱號。安化縣黑茶總產值由十五年前的不到1千萬元,逐步發展到2021年的230億元。安化黑茶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中,黑茶博物館可謂是具有重大助推力,業已成為安化黑茶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
茶馬古道,見證了安化馬背上的奇珍,譜寫了茶業的輝煌。而中國黑茶博物館,不僅僅是一隅小城的地標建筑,還承載了安化人民對于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向往,它伴隨著、見證著安化黑茶產業升級、興盛壯大,展示了厚重的安化人文歷史,散發出一種沁人心脾的歷史陳香。
?
?
?
?